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

发布者:创业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11浏览次数:7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同时为2017年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培育优秀作品,特制定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初赛的工作方案。

一、大赛主题

搏击“互联网+”新时代 ,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

二、比赛目的与任务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重在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组织机构

(一) 主办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二) 承办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创业学院

(三) 协办单位: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教务处、招就办、团委

(四) 组委会:大赛设立组委会,杨祖涛任组委会主任,于德强、张昊、毛磊任副主任,王放、聂宗瑶、陈芳、季文、王显辉、朱立胜、尹景松、邬守军为成员,组委会负责大赛的组织领导工作。

(五)专家委员会: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崔庆华任主任,张昊与毛磊任副主任,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

(六)工作委员会:大赛设立工作委员会,陈力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办公室设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图文综合信息楼112室),负责大赛的具体推进工作。每个系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各系具体工作。

四、参赛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新时代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等;

6.“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7.“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五、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就业型创业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2017531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43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2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43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43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2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4.就业型创业组。参赛项目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也可申报其他符合条件的组别),其他高校也可申报本组。若参赛项目在2017531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若参赛项目在2017531日前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2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初创组、成长组和就业型创业组中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成员合计不得少于1/3。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老师的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0%(其中参赛成员合计不得少于15%)。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高等学校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

六、比赛规则及评审要点

(一)名额分配及比例

系部选拔赛报名项目数目不低于在校生数2%;系部按学生人数0.6%比例推荐参加校赛。具体名额分配见下表:

系部名称

系部人数

班级

数量

系部初赛项目数(在校生人数2%)计算,采取进一制。

推荐参加校赛选拔赛项目数(在校生人数0.6%)计算,采取进一制。

备注

城市建设系

979

19

20

6

其中各系组织报名的时候,创意组项目占报名项目总数比例不能超过65%

信息工程系

1244

22

25

8

财务金融系

1678

28

34

11

国际商务系

1730

34

35

11

现代服务系

954

18

20

6

工商管理系

1630

28

33

10

城市设计系

1529

29

31

10

总计

9744

178

198

62

(二)报名、材料提交及要求

1.参赛报名(3-5月)。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org.cn)或大赛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17323日,截止时间531日。

2.系部初赛及校赛选拔(6月)。

各系积极筹备比赛,举行系内选拔赛,并按照分配名额,推荐相关团队参加校赛。

系部初赛时间:6月上旬

校赛决赛时间:6月中旬

3.进入校赛团队根据校赛的比赛环节做相应展示准备(5分钟PPT陈述+3分钟答辩+1分钟视频播放),学校将邀请校内专业老师及校外专家进行现场评审,决出每个组别的校级一、二、三等奖,并依据比赛推荐相关团队参加省赛。

4.参赛材料为《项目申报书》(从报名平台下载)、《项目计划书》、一分钟展示视频、项目展示及答辩的PPT文件。初创组、成长组和创意组及就业型创业组中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还需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专利、著作、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

校赛参赛材料请于610日前以电子版形式通过报名平台提交组委会。《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 PDF 文件,大小不超过 30Mb。视频格式不限,需保证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 1G

(三)评审赛制

校赛采取分组答辩制。

参赛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展示并回答评委提问,每个项目PPT展示时间5分钟,回答问题3分钟,视频播放1分钟。项目展示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等。可进行产品实物展示。展示及答辩过程中,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四)评审指标

1.创意组项目评审要点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值

创新性

突出原始创意的价值,不鼓励模仿。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在销售、研发、生产、物流、信息、人力、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项目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

40

团队情况

考察管理团队各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价值观念、擅长领域,成员的分工和业务互补情况;公司的组织构架、人员配置安排是否科学;创业顾问,主要投资人和持股情况;战略合作企业及其与本项目的关系,团队是否具有实现这种突破的具体方案和可能的资源基础。

30

商业性

在商业模式方面,强调设计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完整地描述商业模式,评测其盈利能力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在机会识别与利用、竞争与合作、技术基础、产品或服务设计、资金及人员需求、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在调查研究方面,考察行业调查研究程度,项目市场、技术等调查工作是否形成一手资料,不鼓励文献调查,强调田野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

25

带动就业前景

综合考察项目发展战略和规模扩张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预判项目可能带动社会就业的能力。

5

2.初创组、成长组项目评审要点

评审要点

评审内容

分值

商业性

在经营绩效方面,重点考察项目存续时间、项目的营业收入、税收上缴、持续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情况;以及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带来良性的业务利润、总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增长、投资与产出比等情况。在成长性方面,重点考察项目目标市场容量大小及可扩展性以及该项目是否有合适的计划和可能性(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其未来5年的高速成长。在商业模式方面,强调项目设计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并给出完整的商业模式描述,以及在机会识别与利用、竞争与合作、技术基础、产品或服务设计、资金及人员需求、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等方面需具有可行性。在融资方面,强调融资需求及资金使用规划。

40

团队情况

主要考察管理团队各成员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价值观念、擅长领域,成员的分工和业务互补情况;公司的组织构架、人员配置以及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主要投资人和持股情况;战略合作企业及其与本项目的关系。

30

创新性

突出原始创意的价值,不鼓励模仿。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思维在销售、研发、生产、物流、信息、人力、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项目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

20

带动就业情况

考察项目增加社会就业份额,发展战略和扩张的策略合理性,上下产业链的密切程度和带动效率、其他社会效益。

10

3.就业型创业项目评审要点

评审要点

得分形式

评审内容

分值

项目团队

加总得分

团队成员互补与协调性

20

组织结构设置合理性

股权结构设置合理性

商业性

加总得分

生存性和盈利能力

20

可行性和完整性

可复制性

创新性

单项得分(满足任一单项得满分)

岗位创新

20

技能创新

技术创新

产业协同创新

模式创新

带动就业

加总得分

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40

带动就业人数


4、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优秀:100-85分,良好:85-70分,一般:70-55分,差:55-0

七、大赛奖励

1.奖项设置:校赛每组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设最佳组织奖1名,优秀组织奖2名,突出贡献班级奖3名。

2.创新学分支持:各系在PU系统中设置相关活动创新学分。报名并参加系部初赛的同学可获得3个创新学分,系部一等奖6个创新学分,二等奖5个学分,三等奖4个学分;校赛获得一等奖团队可获得10个创新学分,二等奖获得9个创新学分,三等奖获得8个创新学分;代表学校参加省赛或国赛级别的比赛并获奖的团队按照获奖级别可获得15-30 个创新学分。

3.获奖团队指导教师按学校相关文件给予奖励。

4.其他支持:获奖项目颁发获奖证书,提供创业扶持、落地孵化等服务,进入省赛的团队可优先推荐参加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创业SYB培训,更深入、全面地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省赛获奖团队可优先入驻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

八、赛程工作流程

1.工作研讨会:426日在1101会议室组织召开大赛研讨会。

2.大赛报名:各系负责动员及组织在校学生及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报名,组织参赛团队于531日前到官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cy.ncss.org.cn)注册、报名并提交参赛材料。

3.系部初赛:各系自主组织初赛,遴选参加校赛项目。于610日前将推荐参加校赛的团队相关资料交到创业学院112室。

4.校赛选拔:创业学院组织校赛选拔赛,选出省赛参赛队伍。

5.整改省赛材料:6月下旬—7月上旬修改,完善省赛材料。

6.在项目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更新项目材料后,到大赛报名平台提交修改更新版的参赛材料。

7.省级比赛。

8.全国总决赛。

九、其他说明

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团队视频由学校统一拍摄,时间安排在6月下旬——7月上旬,各参赛团队需提前准备好视频脚本。

请各系每周上报一次报名情况汇总表(表格见附件1)。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互联网+比赛交流群(460310685),请通知各参赛团队负责人加入。

大赛联系人:刘晓武,电话:0551—6251641613365600932。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创业学院

                                 2017424

附件:

附件1 互联网+报名情况统计表.xls